——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专家解读
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关专家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高度认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扭转劳动教育观念误区,在全社会营造劳动教育的良性氛围,真正开启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新篇章。
劳动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意见》从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角度,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高度认识了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育人的导向性要求,是确保党的事业未来能够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继续前进的人才保证。”
在殷飞看来,劳动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劳动素养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造就人,劳动定义人,劳动让人与动物产生本质的区别,从人之为人的角度分析,劳动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也是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另外,劳动还对人的其他素养起着支持与促进作用。殷飞举例道,如劳动对智力发展和知识学习起着基础经验的丰富与运用深化作用;劳动还对人的人生观、价值感和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劳动让人产生合理的自我概念与恰当的价值观,尊重劳动,让劳动彰显人的本质,从而促进正确向上的价值观的形成。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认为,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拓宽育人渠道,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幸福,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劳动教育需扭转教育误区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劳动机会的减少、劳动意识的缺乏,使得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层出不穷。
对此,殷飞分析道:“在人类创造与运用工具越来越深化与熟练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远离劳动,甚至对劳动产生扭曲的认识,各种因为缺乏劳动所产生的身心障碍正在困扰着现代人和文明社会。”
教育的起点从家庭开始,但在当下家庭教育中,针对劳动教育仍存在不少观念误区。殷飞一一指出:误区一是不需要就不劳动。也就是把家务劳动当成一项具体任务,而不是教育方法与手段。这是多年来对儿童参与劳动理解的偏差;误区二是学习至上忽视劳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为主动减少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以节省更多时间用于学习;误区三是有偿劳动或者惩罚劳动。这是现在很多家庭鼓励孩子劳动的举措,这样做扭曲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价值观,让孩子觉得参与劳动不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一份责任。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用劳动惩罚孩子,都对孩子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利。
吴颖惠也看到,虽然劳动教育正在学校火热开展,但在认识和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教育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及内涵认识肤浅,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就是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义务劳动;第二,没有深入理解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及多元性,把劳动教育窄化、等同于“一门学科”,就是在学生中开设劳动实践课、通用技术课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第三,对劳动教育缺少整体设计,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看上去挺务实,组织学生做事、操作和实践,但缺少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和设计,未能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系统设计和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
与时俱进激励学生热爱崇尚劳动
时代在变,劳动亦在变。
当传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部分取代后,一定会不断产生新的劳动形式。对此,专家们表示,进入新时代,人们对劳动的理解应与时俱进,并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探索劳动教育的新方式,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注入灵魂。
“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教育,还有劳动意识、劳动价值和劳动情感教育等内涵。”殷飞表示,“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核应该是让劳动定义自我,让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在劳动中得到体现与实现。劳动是创造、是奉献、是价值所在,应让劳动成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连通的桥梁。”
“不少发达国家正是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塑造人格、成就学业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学校课程中嵌入劳动,特别重视教育与职业和生活的关联,培养尊重劳动的态度。”吴颖惠表示,这是因为“劳动教育的本意是注重过程、感悟过程、在过程中得到启发,传递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
新时代的劳动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课程亟需不断健全和完善,并逐步实现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开展。
在殷飞看来,要构建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良好政策生态环境,保障劳动教育的落实,首先要从学校开始。“在观念和意识上向全社会传播劳动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要用儿童发展专业的分析让家长明确劳动的价值。从学校出发,通过劳动技能训练,贯通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参与劳动,形成劳动习惯。”
他建议,劳动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设计,从用劳动服务自我开始,如幼儿园孩子的自我服务,中小学的劳动自理,大学生的劳动自立;到用劳动服务家庭,如家务劳动,让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变成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再到用劳动服务社区,如大中小学生的用劳动参与社区建设,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等。
吴颖惠建议,针对劳动教育的研究要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学生喜爱的劳动教育内容、形式以及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学会创造性劳动。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和总结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开展行动研究。
“学校要开设劳动技能课程,并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架起劳动的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参与劳动,获得劳动的成就感,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殷飞说。